走进我国第一大露天煤矿——安太堡露天煤矿
20世纪80年代举全国之力建立起来的中煤能源集团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蕴含着太多人的心血,也见证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走进安太堡露天煤矿,与到过的大型井工矿井相比,第一印象是大,眼里见到最多的是车辆。这里除了生产用的大型铲车和卡车外,俊朗豪放的越野车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这是由露天开采的状况和运输条件决定的,这里多是高低不平的黄土路,一般的车辆到了这里便无计可施了。
用“恢宏大气”来形容露天煤矿的生产场面比较贴切。站在海拔1000多米的矿坑瞭望台上向下看,整个生产现场尽收眼底。远远望去,薄薄的粉尘雾一般笼罩在矿坑上空,大矿坑像一个巨大的漏斗,由上往下逐渐收束。再仔细看,开采台阶盘旋而下,一条条整齐的运输道路长蛇般蜿蜒,满载煤炭的卡车排成长队有序而行。在升腾的“薄雾”中,电铲车挥舞着长臂上下翻飞,运输车辆来来往往,指挥车往来穿梭,给人的感觉是生产紧张又有条不紊。
安太堡露天煤矿副矿长兼总工程师刘宪权指着正在拉煤的一辆大卡车说:“这辆卡车一个轮胎直径就有3.2米,人举起手臂都够不到轮胎上面的边缘。”在这里,不仅卡车是庞然大物,电铲也是个“巨人”,它一只“手”就能抓起58立方米的煤炭。正是有了这些大型配套设备,安太堡露天煤矿的生产能力才得以迅速提高。
提到煤矿,很多人都会联想到矿难,但是露天开采却能破除这一“魔咒”。因为露天开采没有瓦斯、透水、冒顶、自燃等威胁井工煤矿生产的“杀手”,又实施了全机械化操作,安全成了露天开采一个巨大的优势。
“没有这些问题并不说明露天开采就没有安全问题。”刘宪权说。露天开采中爆破时和运输时比较容易发生事故。以重型卡车存在盲区为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早在2006年,安太堡露天煤矿就在重型卡车上安装了防撞系统,扫除了卡车盲区。但是由于生产现场粉尘比较大,监控设备很容易被灰尘覆盖,需要及时清理才能保证防撞效果。还有一条措施就是强化对机车司机的管理,上岗前,都会有专人检查上岗司机的精神状态,一旦发现有无精打采者,坚决不准上岗。这样做只是为了两个字——安全。
由于这里气候干燥少雨,所以雨雪较少,天气对于生产影响的不大,刘宪权说,就算是夏季雨水较多的时候,顶多停一个班到两个班,全部停产的时候还没有,矿坑里的积水将被作为洒水车的水源。露天开采,粉尘是一个大问题,所以主要靠洒水车来降尘。
在安太堡露天煤矿的排土场复垦区,记者看到一条只能允许一辆车单行的路将广阔的排土场复垦区贯穿起来。道路两边的草、沙棘、松树、杨树,在临近冬季的天气中,虽有些枯黄,但依然茂盛。不时由小动物从路面奔过,站在草丛中好奇而友好地回头看着汽车前行。
据刘宪权介绍,这里生态系统已经建立得比较完善,地面上有了苔藓植物,一些食肉动物出没其间。这个时节正是沙棘果实成熟的时候,一串串橘黄色在些许肃穆的深秋显得格外鲜艳。另外,该矿利用矿区已复垦土地及生物资源,种养殖相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将复垦区建成绿色食品基地。在上述工作中该矿统筹考虑失地农民就业,使矿区土地开发成为失地农民就业的重要途径,实现建设和谐矿区的目标。
露天开采对一次能源的回采率很高,不足之处在于对环境与生命的破坏较大。然而,在这里,记者却看到了希望,发展循环经济,先在破坏的土地上种草,然后用草养牛、养羊,羊和牛的粪便送到田地里去,可以长出更多优质的草。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查看其他专题